塗鴉藝術家MC仁和「明報文化館」推出《九龍勁抽》和《墨寶·新聞》聯展,以「九龍皇帝」曾灶財為主題創作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他說這個展覽是關於「九龍皇帝現象」,他會繼續履行藝術家的職責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展覽場地Haus of Contemporary畫廊創辦人表示,曾灶財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希望這個展覽能勾起觀眾的記憶或故事。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文:何雍怡
攝影:Ken Sze、受訪者提供
MC仁強調藝術家存在不只給予答案,今次創作背後引發了很多思考,我們綜合了他提出的問題如下:
第一問:曾灶財的塗鴉是藝術嗎?
對MC仁來說,香港社會一直錯誤地詮釋街頭塗鴉,因此也誤解了曾灶財的塗鴉,「錯把字迹當墨寶,錯把墨寶當art form(藝術形式),經過媒體去講之後,曾灶財想表達的和大眾理解相差很遠。」他指,塗鴉是藝術家如何在牆壁、街上物件等公共平面加上自己的創作,然而當這些物件被移到室內的博物館中,已失去原來作為街頭藝術的意義。
第二問:塗鴉作品如何引發思考?
街頭藝術和傳統藝術之間的矛盾成為了MC仁在這次展覽創作上的難題,「傳統藝術是有件作品放在藝術館讓人獲得啟發或教育,塗鴉最難的是如何不自認是一件作品,但又能引發思考。」既然街頭藝術是在街上玩,於是他一邊創作一邊問:「我該給出一件甚麼樣的作品?你是否看得懂?藝術家需要當導賞員嗎?藝術概念是否一定要透過藝術作品表達?」
第三問:藝術與社會現象誰先誰後?
近來「九龍皇帝」曾灶財這名字再度成為熱話,先是西九M+視覺文化博物館(下稱M+)的開幕展覽以塗有曾灶財墨迹的一對木門作為迎客藏品,到月前其字迹在旺角近花墟公園鐵路橋底重現,再到剛過去的一年一度藝術盛事Art Basel內亦有「九龍皇帝」展區,曾灶財墨寶的討論遍及時事、藝術、科技和潮流等界別,社交媒體上亦多了很多人分享,此現象令MC仁不禁問:「到底是藝術產生現象,抑或現象產生藝術?」
由《明報》藏品看曾灶財
難忘發現半世紀前報道MC仁部分作品取材自《明報》資料館,這次合作帶給他的藝術體驗頗為有趣,過程中除了見識到社會看曾灶財的各種觀點與角度,亦看到哪些藝術被正確記錄,哪些則從未被正確地記錄,「例如街頭藝術從來都不是攝影作品,攝影作品亦不能表現街頭藝術,但我們一般見到的都是攝影作品,甚至不過是警方認為的『罪證』。」經濟學教授徐家健擔任這次展覽的策展人,他最難忘發現《明報晚報》在1970年有一則關於曾灶財的報道,內容大約描寫曾灶財自稱「九龍王」,以及他的家族成員史等,那篇也許是全港數一數二最早描寫「九龍皇帝」的文章。徐家健說:「由那篇特稿看起,到後來的報道全是關於曾灶財收到告票被罰錢,這些既是紀錄也是歷史,一方面記錄了曾灶財的事迹,同時也記錄了當時社會如何看他。」MC仁補充道:「這是借他幾十年的書寫,貫穿整個城市環境變遷。」
以展覽回應M+
M+開幕展以曾灶財「街頭作品」迎人,策展人彭綺雲曾表示:「曾灶財的塗鴉觸及M+關注的核心議題,例如:什麼值得在博物館展出?」徐家健覺得,既然一個官方機構拋出了這個問題,社會總該有點回應,「這是個分工,他們在博物館裏做視覺文化展覽,我們便用街頭互動的方法感受一下(曾灶財的作品)。」
是次雖為實體展覽,MC仁和「明報文化館」亦同時推出相關的NFT作品,徐家健說,街上的塗鴉既預計了被人清洗且有法律規範;NFT則不會被人抹掉亦無任何規管,這是兩個極端,實體展則是兩者的中界,希望令人思考真迹和真相之間的對比和關係。
畫廊創辦人:盼展覽勾起集體回憶
《九龍勁抽》和《墨寶·新聞》聯展在中環Hausof Contemporary畫廊舉辦,創辦人之一的Matt選擇了以曾灶財塗鴉主題為畫廊開幕其中一個展覽,因為他深信回憶和故事是最珍貴的東西,可令人不斷創作新的藝術。
他記得小時候在街上見過很多曾灶財塗畫過的電箱和牆壁,當時未有「塗鴉」的概念,父母只輕描淡寫地告訴他那是一個傻人在「畫街」。Matt長大後接觸多了藝術概念,認為藝術是在規矩底下的反叛,才發現曾灶財的行為充滿藝術成分,亦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因此他希望觀眾留意到這個展覽時,能勾起自身某些記憶或故事。
藝術界「疫」流而上
或許你會好奇為何有人在這個市道開畫廊搞藝術,Matt卻看到當虛擬貨幣、股票或樓價都大跌的時候,藝術界的抗跌能力卻很強,反而逆流而上,今年本港便會有8至9間新畫廊開幕。對於這個現象,他歸因於近年各界都經歷許多,人們相對沒以往那麼吝嗇分享自己的資源,明白唯有互相合作才對大家都好。於是他找來幾位同樣熱愛藝術的好友「夾份」開畫廊,希望眾志成城,彼此之間完全無競爭關係。
賣畫加NFT 有價無市?
無論本地或國際的藝術圈,現時也離不開NFT買賣,畫廊另一位創辦人Samson身歷其境,他表示踏入藝術圈數年,以往純賣畫作很少人問津,近一兩年但凡牽涉到NFT,被詢問的次數空前,他笑說:「只要放『N F T 』三個字落去, 即可谷到full house。」
不過他亦因而見到NFT的弊病,「很多人只是看錢份上,並不真正了解和愛惜藝術,所以很多原本很受藝術圈歡迎、叫價很高的作品,經鑄造成NFT後卻大跌價。」他不排斥NFT,但勸告在購買之前要了解背景、路線圖(Roadmap)等資料,不能只憑一個名人說好便去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