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慶祝九龍皇帝二次回歸

塗鴉不是請客吃飯,不只是做文章,更不只是繪畫繡花。

多得劉健威的《文化雜菜煲1》,曾灶財的街頭書法在回歸前成功「入屋」。回歸一刻,侯瀚如的《移動中的城市》更讓九龍皇帝挑戰權威的自由意志衝出國際。向財叔致敬,《九龍皇帝的文字樂園》應該是回歸後規模最大的個展。剛結束的人氣藝術展Art Basel,亦有展出國皇的所謂「塗鴉式書法」。十多個聯展個展之後,九龍皇帝二次回歸又是所為何事?《九龍勁抽》和《墨寶·新聞》都不是曾灶財作品展。這個聯展是關於「九龍皇帝現象」的藝術文化展覽。

因汗水墨水揚名,卻以粒水抽水留名 — 此之謂「九龍皇帝現象」。

抽水

不問自塗是為塗鴉,有汗水的塗鴉始終是界線以下的東西。冇粒水,2002年曾灶財因在中環某街道的電箱塗鴉而被票控,最終認罪及被罰款500元。其實早在港英年代,五十年不變的曾灶財已有塗鴉被票控的紀錄。汗水被粒水,墨水被抽水,慶祝九龍皇帝第一次回歸的大型個展,幾百件墨寶真迹及跨界創作都是非塗鴉非街頭作品。

輪到擁有22件曾灶財藏品的西九M+博物館。策展人彭綺雲說得好,曾灶財的塗鴉觸及M+關注的其中一個核心議題:甚麼值得在博物館展出?除了2013年市區重建局捐贈的唯一一件塗鴉,其餘21件都是沒有汗水之作。開幕展覽大堂展廳打頭陣的《香港︰此地彼方》,便是以其中兩件非塗鴉非街頭的藏品迎客:展廳入口寫於一對木門上的《無題(門)》,每扇門高 1.7 米寬 2.2 米,書法以墨及油彩寫成,作品於 2003 年由 Red Dog Studio 委約曾灶財創作。街頭高牆變足不出門,我們要問:誰被粒水?木門旁邊的《無題(九龍地圖局部)》,是另一重點墨水印刷紙本作品。神聖國土變觀光地圖,我們又要問:誰在抽水?

墨水

塗鴉難登大雅之堂,皆因塗鴉從來屬於街頭。街頭兩副水晶棺內盛載的,既是九龍皇帝的墨水,亦是曾灶財的汗水。如何記住曾灶財?墨水,藝評人及學者都試過將曾灶財的書法與傳統中國書法比較。記住曾灶財的墨水,只要寫出其獨特風格便是好作品,寫在街頭高牆或觀光地圖上無關宏旨,書寫時是動機如何亦毫不重要。

同意祈大衞(David Clarke)的分析,曾灶財習慣寫在堅硬而不上色的直立表面上,被安排在平面畫布上寫字,效果有的糊作一團,失去了原來自由粗獷的力量。「他的存在是對權威的巨大挑戰 — 不論是對藝術文化圈,還是對政治當權者」,是侯瀚如說的。當九龍皇帝的藝術被視為一種街頭的偶發行為,一種對香港人身份的追求,記住曾灶財的汗水,比記住他的墨水來得重要。

粒水

抽水,市場因商業考量推廣曾灶財非塗鴉非街頭作品,墨水被抽水,塗鴉變牆紙,是五十年不變的資本主義。粒水,從藏品選購到開幕展覽,最後登上大雅之堂的又是曾灶財非塗鴉非街頭作品,汗水被粒水,藝術變文化,是五十年太久的一國兩制?原來,直至回歸初期,曾灶財的作品根本沒有在多少官方認可的場地展出過,塗鴉難登大雅之堂,與回歸無關。

初登大雅之堂,是多得2012年西九管理局購入非塗鴉非街頭的《無題(門)》。當時,官方資料透露:「香港大學藝術系教授祈大衛認為,雖然曾的作品屬於街頭,但由於M+專注視覺文化(的展示),成為館藏亦可謂合適。」言下之意,大雅之堂只專注視覺文化而非行為藝術。甚麼不值得在博物館展出?再仔細看看M+的22件曾灶財藏品,除了14件非塗鴉非街頭的書法作品,還有7張2003年拍攝2012印刷的照片,這些照片通通不是九龍皇帝在街上塗鴉的真實照片,而是曾灶財被委約創作《無題(門)》時拍攝的舞台劇照。

汗水

塗鴉不是請客吃飯,但據說多年前有記者訪問曾灶財時請他即席揮毫,他只要求一盒叉燒飯作回報。後來,更多人會趁財叔高興時邀請他在可以書寫的物件上題字。回歸前,《蘋果日報》報道曾灶財向鄧達智追討版權費用,並刊登了曾灶財手寫的一張發票:「版權我專有,請給十萬元。曾灶財國皇字」。相比半世紀前《明報晚報》的特稿形容曾灶財似是花果山水簾洞內的美猴王,替曾灶財追債簡直是靚抽抽上抽。

真迹街頭逝,真相加密藏。日月可鑑,50年前香港人遇上了曾灶財,30年後亞洲塗鴉第一人Syan…遇上香港塗鴉之父九龍皇帝。皇宮家塗四壁,唯有九龍皇身分證這片淨土。塗鴉半世紀,從宣示主權回歸身分認同,皇帝陪伴子民見證九龍消逝。寨城Chinaman Wall,牆內牆外人人玩謝曾灶財。抗戰二十年,從這片淨土出發勁抽九龍,Syan…帶領大家重塑九龍歷史。反抽水、冇粒水,以觀念藝術解構「九龍皇帝現象」;有墨水,撐汗水,用街頭文化呈現「九龍皇帝二次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