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風流

曾灶財

《明報》紥根香港,見證世界,六十多年來不只記錄國際大事,對本地小人物的故事同樣重視,每則報道都是獨特而珍貴的歷史片段。這亦是「明報文化館」成立的目標之一,故此首個專題選取了在香港本土歷史和文化佔重要位置的港人集體回憶,連M+博物館也作為開幕其中一個焦點的「九龍皇帝」曾灶財。

曾灶財一生命途多舛,傳聞因翻閱族譜見九龍部分地區原為其太公所有,遂以「九龍皇帝」自居,決心四出寫「稟」告狀,因而港九多處留下大量墨寶,但多被人認為是瘋漢行徑。晚年獨居公屋,再入住老人院,靠綜援過活。後期墨寶獲文化界賞識,舉辦國際展覧之餘也公開拍賣,惜好景來遲,無福消受便駕崩。

曾灶財

生平(1921-2007年)

「九龍皇帝」 曾灶財,原名曾財。1921年在廣東肇慶蓮塘村出生,16歲來港投靠舅父,之後當建築工人及垃圾站管理員,其間不幸遭巨型垃圾桶壓傷足部,自此不良於行,要拄着一對拐杖走路。 

曾灶財與比他小15歲的妻子文福彩育有4子4 女,根據2007年的報道,兩名女兒及一名兒子已相繼去世,大女及二女分別嫁往英國及荷蘭。傳聞曾妻兒因為忍受不了其塗鴉習慣,早年已與他分開居住,曾獨居於觀塘翠屏邨翠樂樓,靠領取援助金過活。 

曾灶財
曾灶財
星期日副刊- 人間臉譜專訪
九龍皇帝
23/3/1997
曾灶財
曾灶財
星期日副刊- 人間臉譜專訪
九龍皇帝
23/3/1997
曾灶財

塗鴉

曾灶財被稱為香港塗鴉第一人,源於他當年翻閱過族譜,發覺九龍部分地區如鑽石山墳場等原為其太公所有,之後被香港政府吞佔,指「英女王搶走我家土地,讓我做不成九龍皇帝」,自此四出寫 「稟」告狀。 

他由35歲開始,每日用膠袋盛着幾瓶墨汁及幾支毛筆,「出巡」到港九多處的電箱、燈柱及牆壁留下墨寶,內容以其 「帝號」及 「曾氏族譜」為主,藉此宣示自己的九龍「主權」。在其作品中常見的名字 「冼麗金」,據說是他的初戀情人。 

「告狀」前後經歷半世紀,九龍多區包括觀塘、尖沙嘴天星碼頭等,以至港島的中環和西環等地都可以見到他的墨寶,香港人幾乎無人未見過他的筆跡。 

曾灶財生前多次因為塗鴉問題與市政人員及警察發生爭執,被「邀請」到差館不下50次,多是警誡了事,但也曾被罰款 500 元。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皇宮

曾灶財獨居於觀塘翠屏邨翠樂樓的皇宮,應該是全世界最細、最擠逼和最少人住的皇宮,全屋家俬不多,沒有什麼龍椅,但有一道氣勢不凡的龍牆,是他最自由的私人創作空間。 

據曾灶財的鄰居表示,他從來不會關上家中大門,從外內望可看到他家中牆壁和地下寫滿字,但他在屋邨內甚有公德心,不會在走廊或大堂塗鴉。但曾灶財狹小的單位擠滿垃圾,不時傳出異味,一度要管理處出手替他清潔,2003 年SARS 時,當局清走曾氏全屋垃圾,情况才有改善。 

曾灶財
曾灶財
曾灶財
曾灶財
³Q±±¦bµó¤W­J¶Ã¶î¾~ªº [¤EÀs¬Ó«Ò]´¿¨_°], ®a¤¤¾¥Ä_³B³B (¹Ï¤¤­I«á)

¾H°¶°·Äá
1212Wk09
曾灶財

展覽/拍賣

曾灶財的字別具一格,時裝設計師鄧達智早年曾以曾灶財的字為題材,設計時裝。藝評人劉健威協助曾灶財舉辦過多次展覧,以及促成墨寶登上蘇富比拍賣榜,讓曾的藝術獲得國際認同,外國傳媒也以Kowloon Emperor稱呼他。 

曾灶財的一幅20吋乘29吋作品,2004年在拍賣行以5.5萬元成交,是底價5倍,由一名康姓婦人投得。曾灶財得知後問記者: 「康熙的後人?」 

他病歿後,作品拍賣價續升,2009年蘇富比拍賣的一幅名為《書法》的作品,結合曾灶財2004年創作的書法,以及1997年曾灶財在獅子山下塗鴉的照片,以21.25萬元成交。2011年的蘇富比拍賣會上,曾灶財晚年在畫廊友人邀請下在兩個鐵箱上題字,那兩件作品在分別以59.6萬及80萬港元成交。可惜的是,曾灶財未及分享成果便仙遊,只能嘆一句時不與我。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20041031_A11
曾灶財
曾灶財
曾灶財

創作

藝評人劉健威十分欣賞曾灶財的創作,指他的字是追求成年人失去的童真,「放在天橋石柱我們看到成人的心,放在年宵市場攤位售賣的揮春又充滿小童的天真」。 

街頭藝術家MC 仁同樣讚賞皇帝的墨寶創作,在他眼中,曾灶財的創作是公共藝術。 「他畫過的地方,都成香港的地標⋯⋯他只有一個主題,就是其太公,堅持了幾十年仍很強烈,是藝術家的必備條件」。 

MC 仁指他曾親眼看曾灶財創作, 「他一開始畫,行為和呼吸都不同,完全投入其藝術世界。」可惜他覺得香港只有1%人願意了解曾灶財的創作,覺得至今曾的作品仍未被平反,「或者直至有人把他列入藝術史中,後人才會知道其價值」。 

曾灶財
曾灶財
曾灶財

經典劇集

曾灶財

80年代初,港人對曾灶財認識未算深入,有關他的傳言不少,當年無綫電視便以 「九龍皇帝」的謎團作藍本,創作出經典電視劇《流氓皇帝》,主演的是鄭少秋及李司棋

版權爭議

曾灶財

《CUP》2007年7月在曾灶財去世前後出版了的《九龍皇帝》一書,被指在未得到日籍拍攝者知情下,使用了20多張曾灶財的照片。出版社負責人承認並未持有照片的版權,但指相片是由曾灶財送給作者,作者有權使用該批照片。但有律師表示,這已屬侵犯版權。 

墨寶被毀

曾灶財過身後,當局曾承諾會保留他在公眾地方僅存的幾處墨寶,但2008年,先是觀塘一處橋墩的墨寶被人髹油覆蓋,稍後九龍灣啟業邨對開的觀塘道另一幅 墨寶亦被發現遭清洗,事件揭露當局所謂的保護,原來只是為墨寶拍照存檔。有文化工作者批評政府護寶不力,是失職,令香港人集體記憶的拼圖又少一塊。

曾灶財

駕崩

曾灶財於2007年7月15日病逝,享年86歲。據曾灶財生前的好友、藝評人劉健威表示,曾灶財於6月28日因病入院,稍後轉到療養院休養,7月15日凌晨因心臟病發去世。 

記者7月25日到他生前獨居的翠屏邨的住所察看,發現門外點着蠟燭,大門亦鎖上。同層居住的街坊說,蠟燭是由曾灶財的妻子約10日前燃點,他的兒女亦曾到來拜祭。 

NFT

墨寶。新聞 — 歷史定格與傳承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明報》記錄新聞也傳承歷史,把大大小小的人物在歷史洪流中定格。創新亦是「明報文化館」的重要元素,是次以曾灶財為主題製作的首套公開發售NFT,特意與本地街頭藝術家MC仁聯乘,實行二次創作,向本地元祖街頭藝術致敬,期望刷出新火花。

曾灶財

城市畫布批奏

香港未興起「街頭塗鴉」之時,曾灶財已執筆在街頭「批奏」,幾乎沒有香港人未見過他的真迹、墨寶,整個城市都是他的畫布,就連告票也要批閱。 

塗塗畫畫50年,曾灶財的作品自成一派,其獨特的風格和內容,甚至啟發了後來的本地塗鴉者。《明報》創作此動圖(gif),看看將曾灶財字跡結合現時的塗鴉風格,又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城市畫布批奏

曾灶財街頭「批奏」50年,幾乎沒有香港人未見過他的真迹、墨寶,整個城市都是他的畫布,連告票也要批閱。 

《明報》拍下了不少曾灶財塗鴉的相片,每張都非常珍貴,我們抽出其中三幅他正在塗鴉的相片,並製作連環圖影片,以記錄當年皇帝「批奏」的風采。 

曾灶財

皇上駕到

晚年的曾灶財,行動不便,需要借助拐杖、輪椅出入,但他仍樂於出巡,做個親民的皇帝。 

《明報》以像素畫(8bit)製作此動圖(gif),讓生於上世紀初的曾灶財,遇上這種最能代表電子世代的風格。九龍皇帝和他的字跡,雖在現實世界漸漸消亡,但於數碼化的領域卻可永垂不朽。 

曾灶財

皇帝墨寶今拍賣 料2萬成交

2004年10月31日《明報》,曾灶財墨寶登上蘇富比拍賣榜,促成好事的藝評人劉健威,細數他多年來四出推廣曾的作品、辦展覧,最終修成正果,讓曾的藝術獲得國際認同。

曾灶財

曾灶財去世

2007年7月26日, 《明報》以港聞A3版,將曾灶財墨寶與新聞融合,為九龍皇帝「駕崩」作致敬,留下歷史的一格。

曾灶財在2007年7月中因心臟病發逝世,享年八十有多,四處塗鴉的墨寶成為絕唱。

曾灶財

梁文道:絕對港人回憶

2007年7月26日, 《明報》以港聞A4版,外界對曾灶財的個人和作品評價有褒有貶,記者訪問了文化人、書法家、攝影師、街頭藝術家,各抒己見。

曾灶財

國皇曾灶財:劉生,我哋又辦展覽,好嗎?​

2007年7月28日,曾灶財「駕崩」後《明報》世紀版刊登了一篇曾灶財友人、藝評人劉霜陽(劉健威)的文章,當中重點談及其中一個具爭議性的話題:曾灶財書寫的到底是不是藝術?也提到曾晚年時想再辦展覽的要求。這個版面設計是以曾正在書寫的背影相片,加上將他的字體合併成裝飾元素,突出文中討論的主題。

曾灶財

財叔,香港始終有你

2007年7月29日,曾灶財「駕崩」後, 《明報》星期日生活找來了跟他有多年交情的吳文正和攝影師謝至德,各抒寫對他的印象,他們眼中的 「皇帝」 , 是一個思念骨肉的老好人 ,是一個清高的藝術家。還公開數幅他們為「財叔」拍下的珍藏照片。

曾灶財

九龍皇帝本紀

2007年7月29日,曾灶財「駕崩」後, 《明報》星期日生活全版兩文一表,文是一英一中,英文是陶傑為《九龍皇帝》一書寫序,直剖九龍皇帝,横掃香港文化;中文是記者採訪《九龍皇帝》一書作者鍾燕齊,講述他與國皇的「最後時光」;表是「曾家皇朝」家族人脈關係。

曾灶財

墨念國皇風釆

2008年1月4日《明報》 ,曾灶財「駕崩」後,藝評人劉健威終圓曾灶財心願,再次舉辦九龍皇帝的個人展覽 。

一個關於曾灶財的回顧展覽,曾一生到處宣示其國皇的主權,全城墨寶處處,部分珍藏甚具特色,版面大相暖水壺尤其突出。

曾灶財

〈曾灶財去世〉版面大相

曾灶財逝世的《明報》新聞版面。簡介用了這張作為主相,相中撐著拐杖的曾灶財站在墨寶背景前面。照片不論構圖或曾的表情,都甚有中外皇室或政要人員拍官方照的風釆,是曾灶財鮮有四四正正的留影。

曾灶財

〈國皇曾灶財:劉生,我哋又辦展覽,好嗎?〉版面大相

《明報》世紀版刊登一篇藝評人劉健威撰寫關於曾灶財文章配的主要相片。相中是曾灶財正在街頭埋首創作,他正沉浸在自己書寫的字海中,我們見到的是一個努力創作、不理旁人的快樂背影。

曾灶財

九龍皇帝的《明報》足迹 ​

近卅年,《明報》一直有跟進「九龍皇帝」曾灶財的消息,早期多是他在公眾地方塗鴉的突發新聞,之後才慢慢多了關於他的身世、書法等軟性文章,再後期是作品拍賣、「駕崩」等報道,近期也有M+開館曾灶財展覽的資訊。《明報》見證了這位香港傳奇人物的下半生。

播放影音

一個香港.一個皇帝.一個皇后

九龍皇帝 1921-2007,享年 85
皇后碼頭 1925-2007,享年 81

這對港人熟悉的皇帝和皇后,雖有夫婦之名,卻無伉儷之實;一個在九龍稱王,一個坐鎮港島。二人雖則維港兩岸凝神對視多年,一輩子可能從未相遇。他們並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就在同一年的夏天「駕崩」, 在同一時空下,命運把他倆繫在一起。

巧合的是,他們生前都沒有經歷登基大典,也沒有後宮妃嬪三千,不僅沒有金碧輝煌皇宮,逝時亦無風光大葬。他們就連結局也驚人相似——皇帝留在城市各處的墨寶清洗七七八八,皇后的殘骸至今仍無處容身。

但是,即便一個「皇朝」如此草草告終,在七百萬巿民留下的遺產,是永誌不忘的集體回憶,《明報》製作此影片,記念皇帝的鐵畫銀勾書法,以及俯瞰海港的船舟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