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才塑文化之都 「讓青年追夢見出路」

【明報專訊】《明報》主辦的「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上周四舉行,超過200名政商界及文化界人士出席,各嘉賓就如何提升香港成為文化之都、資助藝團政策的革新方向,如何參考外地做法等提出建議並充分討論。論壇上嘉賓也提出將文藝發展成產業,推動經濟,為年輕人創造出路,前提要政府政策配合,否則落後競爭對手。特首李家超致辭時提到,藝術文化創意產業除了蘊含龐大社會價值,亦是經濟新引擎,「為本港市民包括青年,開拓多元出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亦提到本港若發展文化產業,「應能促進香港經濟的升級轉型」。

育人才塑文化之都 「讓青年追夢見出路」
《明報》「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上周四舉行,邀得特首李家超(前排中)及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右三)等擔任主禮嘉賓或主題演講嘉賓。前排左起為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怡嘉、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明報》總編輯陳錦強、李家超、盧新寧、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中國銀行(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孫煜。後排為專題論壇環節的嘉賓主持及6名嘉賓。(朱安妮攝)

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系列二之一】

明報記者 鄭律銘 鄧佾文 鄭啟智

盧新寧:南金融北科創 中間須有文化

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在論壇就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基於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的七一講話,提出4點體會。她認為文化產業有助增強香港的發展動能,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她稱,研究香港發展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香港經濟結構單一,金融業一柱擎天,貿易零售旅遊等傳統行業增長乏力,經濟持續增長動能不足」,稱文化產業內容廣闊,「容量巨大、外溢性強」,有助香港經濟結構升級轉型。因此盧新寧提出,當提及香港未來發展佈局時,除了「南金融,北科創」,「中間必須有文化」。

李家超:藝文創「新引擎」 4方向推動

要促進香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乃重要因素。特首李家超在致辭時提到政府正循四大方向推動香港成為文化之都,包括「壯大香港的文化藝術人才庫」。他說,政府會聯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藝術中心等單位培育人才,並培訓包括藝術行政、藝術科技和文物修復等多個範疇的人才。

楊潤雄:演藝畢業生將成中流砥柱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亦說,本港在策展、製作、表演、藝術管理等不同範疇均需足夠人才,擔當文化藝術界的重要崗位,更需要不同類型及規模的藝團,策劃高水準展覽及表演項目。他稱,其中演藝學院現正培訓約1000名相當於全日制的學生,每年畢業人數約250,將成本港表演藝術界的中流砥柱。

李家超稱,東九文化中心可望於明年起分階段啟用,到時將成藝術科技重鎮及培訓搖籃。在藝術科技人才方面,楊潤雄表示,政府將於該中心設立名為「創館」(The Lab)的試驗場,並成立「東九文化中心藝術科技學院」,提供培訓及製作不同類型藝術科技節目。

育人才塑文化之都 「讓青年追夢見出路」
育人才塑文化之都 「讓青年追夢見出路」

東九龍建藝術科技學院

天水圍設文物修復中心

另外,政府亦正計劃於天水圍興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楊稱,修復中心將成為文物修復人才培訓和交流的基地和平台;在粵劇方面,政府於2022至23年度亦會向「粵劇發展基金」注資1億元,加強支援從業員提升專業及持續培訓。

唐英年:推動文化發展 強化人心回歸

本港發展為文化之都,亦有助年輕人實現理想。全國政協常委、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說,隨着新冠疫情緩和,「文化藝術產業需要振興復蘇,讓年輕人得到工作、看到出路」,「追隨他們的夢想,同時可以養家活兒」。他又稱社會應把握機會推動文化發展,「抓緊社會團結的心、強化人心回歸的工作、在困境中激發年輕人的創意,在逆境中培養他們的思考」,讓年輕人了解國家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孫煜:金融界應供服務 優化文藝市場

中國銀行(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孫煜表示,金融界應發揮金融力量,支持香港強化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樑紐帶作用,扶助本地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推廣文化藝術普及,為藝術從業員、文藝愛好者及藝術投資者提供融資、保險等金融服務,助力香港搭建創意平台、優化藝術市場。


唐英年:中外文藝交流中心地位要穩 需多元開放環境

育人才塑文化之都 「讓青年追夢見出路」
高峰論壇邀請到各界知名人士及文化界翹楚參與,探討如何促進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明報記者攝)

【明報專訊】全國政協常委、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以「西九文化區在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角色」作主題演講,提到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需保持多元開放的環境及氛圍。他舉例,在西九文化區的M+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為當代及古代藝術的代表,寄語大眾持開放態度對待藝術,「當代藝術刺激思考,古代藝術培養審美,兩者角度不同,性質雖然有別,但『有容乃大』,希望大家在看待藝術時能擁有包容的心,才能開拓眼界及思想空間,香港才會興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才會穩固」。

唐英年表示,「一國兩制」為香港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地位提供廣闊空間,「在遵守國家及香港法例下,文化發展的土壤豐沃肥美,不論是東西、古今的藝術創作都有滋長空間」。

他亦說,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歷史背景獨特、條件得天獨厚,「是國家文化對外交流的窗口、文明互鑑的平台」。他舉例,M+自去年11月開幕起,其間雖因新冠疫情閉館3個多月,仍錄得逾140萬入場人次;香港故宮館開幕約兩個月亦有約30萬參觀者,「大家都『呻』一票難求」,反映香港市民對文化藝術充滿熱誠;而西九管理局藉各文化發展項目「宣傳國家中華文化軟實力,為中國傳統文化換上現代包裝,亦引起海內外人士興趣」。


吳志華:港了解外國觀眾 可善用內地資源「走出去」

【明報專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在《明報》高峰論壇中表示,香港了解外國觀眾興趣,有類似的文化、哲學思維,認為倘香港想在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發展成功,要善用人才、善用內地的文化資源「走出去」,助西方觀眾認識中華文化。

來年3大型展覽外國引入

「爭贏」上海首爾等

吳志華說,香港故宮未來一年有4個大型展覽,其中3個都是由外國引入,過程中館方與多個城市競爭,終「爭贏」策展權。他說,今年11月香港故宮將展出歐洲列支敦士登王室藝術珍藏;明年展出法國大型珠寶品牌的收藏品, 另與英國的國家級博物館合作。

吳志華稱,其中一個大型展覽,香港故宮的競爭對手包括上海和首爾等城市,但對方最終選擇來香港展出。他認為合作伙伴看中香港有助西方觀眾認識中華文化,包括語言上易溝通,香港了解外國觀眾的興趣、背景,有類似文化、哲學思維,「對策展團隊有信心,可將整個中國文化的內容,令西方觀眾很容易便理解到」。

各界常云「說好中國故事」,吳志華認為,過往不少中國文化演出項目或展覽多為民間藝術,如剪紙、泥人或簡單功夫表演,而他指出,新時代、新局面下,整個中國文化要「平視世界」,且要提升文化藝術的水平,「內容上、演繹上要與世界級展覽共通」。吳續說,為讓外國觀眾更認識中國文化價值,香港要善用其獨特地位和優秀之處,包括藝術人才、演繹方式;並善用內地的文化資源,拓展觀眾群,以擴大在文化市場的影響力,才能讓香港在文化藝術中心發展取得成功。

中大文物館長:政府贊助外地策展利宣傳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姚進莊在台下發言提出意見,指中大館內一些「鎮館之寶」,來年被借出到北京、美國、意大利展覽,3項展覽截至上周無獲任何資助。他認為政府較商界更適合成為贊助人,有助在其他城市宣傳香港。

他又建議政府多了解本港有何機構正與外國籌辦策展,主動支援;展覽開幕時,政府與旅發局等機構亦可一同去宣傳香港。


專題論壇 嘉賓談港文化競爭力 黑國強:我們被「包圍」 霍啟剛:可借鑑韓國設文化委員會

育人才塑文化之都 「讓青年追夢見出路」
《明報》上周四(8日)舉辦「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專題論壇以「承先啟後,坐言起行——推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為題,由香港藝術學院院長茹國烈(左一)擔任嘉賓主持,參與嘉賓包括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霍啟剛(左二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旅發局總幹事程鼎一,亞洲演藝研究創辦人及總監毛俊輝,西九管理局董事局成員黑國強,以及視覺藝術家劉小康。(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明報》高峰論壇設有專題論壇環節,多名嘉賓關注本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競爭力不足,比對韓國以國策推動文創,值得香港借鏡。身兼西九管理局董事局成員黑國強形容,「我們是被人包圍住」。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霍啟剛建議政府成立「文化委員會」協助制訂文化發展藍圖。視覺藝術家劉小康則認為,本港在文化發展上必須將大灣區視作伙伴。

黑國強在論壇上表示,香港現時面對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的競爭威脅,認為危機已經出現。他舉例稱,韓國剛舉行大型藝術博覽「Frieze Seoul」,K-pop明星以至一般市民均投入參與,反問香港有否類似活動。他指出,政策反應永遠較市場慢,冀各界關注市場聲音,要有危機管理意識,加快追趕其他競爭對手。

育人才塑文化之都 「讓青年追夢見出路」

霍啟剛認為,韓國過去20年的文化輸出及發展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借鏡,他提到當地設立「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KOCCA)」,負責向世界各地推廣韓國的文化內容及人才。他建議政府駐外經貿辦事處加強推廣香港文化產業,又認為應善用本地文化界人才,成立文化委員會,協助政府釐定文化藍圖和發展方向。

翻查資料,港府2000年曾成立非法定的高層次「文化委員會」,成員包括官員、文化界和學者等,任期3年。委員會當時做過兩次公眾諮詢,並於2003年4月向政府提交《文化委員會政策建議報告》,提出多項文化政策建議。

霍啟剛指出,韓國就文化發展訂立多項法律,包括《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內容產業振興法》等,確保政府文化政策的延續性,確立文化為重的經濟發展觀。他認為,本港現階段未必需要如韓國般就文化發展訂立法律,但政府應制訂政策直接協助業界,並推動商界與文化界協作。

黃英琦:韓KACES助文藝界進校帶人入行

出席論壇的香港當代文化中心創辦人及總監黃英琦在台下發言時,亦提到韓國文化部及教育部合作推動成立的單位「Korea Arts & Culture Education Service(KACES)」。她稱,機構負責將文化藝術界人才帶進學校,再協助優秀學生入行,讓學生知道投身文藝界的出路。黃相信,現任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曾任教育局長,是推動相關工作最適合人選。

育人才塑文化之都 「讓青年追夢見出路」

劉小康:倘港不融入 大灣區即最強對手

除了外國,與內地城市的競爭也是論壇焦點之一。擔任嘉賓的視覺藝術家劉小康指出,香港在回歸前後仍是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惟過去10年當全球聚焦創意產業,香港仍然沒有進步,最終被人追過。他稱,北京與上海已是世界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南京、成都、蘇州也很優秀,認為中央期望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原因在於大灣區需要一個對外的文化窗口。

劉小康表示,深圳現時規劃「新時代十大文化建設」,認為各項目規模都可媲美甚至超出西九文化區,因此他期望文體旅局研究香港在文化發展上的優勢,探討如何協助大灣區的文化發展,強調倘若本港不能融入大灣區,對方就是香港的最強競爭對手。


藝發局資助中小藝團政策 委員嘉賓同倡改善

【明報專訊】現時藝術發展局設有多個資助計劃,為本地中小型藝團和年輕藝術工作者等提供資助。不過,在明報論壇上,多名嘉賓認為有必要調整政策,其中亞洲演藝研究創辦人及總監毛俊輝稱,須摒棄過去「一人一蚊」的平均資助方式。身兼藝發局委員的嘉賓黑國強承認,現行資助制度已實行多年,應該更改,冀未來藝發局能有新思維。

藝發局設有多個資助項目,包括為本地中小型藝團提供為期1年或3年的年度資助,涵蓋範疇包括音樂、舞蹈、戲劇、電影及媒體藝術等。藝發局亦有計劃資助文學團體出版刊物及舉辦活動,並為年輕藝術工作者設「新苗資助計劃」,至於「文化交流計劃」則鼓勵本地藝團及藝術家向外推廣藝術成果。

毛俊輝促撐好質素 勿「一人一蚊」

毛俊輝指出,政府資助政策過去確能協助業界起步,但應該與時並進,「不能再是一人一蚊政策,平均主義的政策不行,一定要有好質素、有內容、有水準的,政策要大力支持,這樣才有出路」。他期望能藉此推動更多本地藝術作品誕生。

嘉賓之一、視覺藝術家劉小康亦認同資助政策要改變,批評政府官員文化,以現時政策行之有效為由,只是「得過且過」的代名詞。

2020/21年度,藝發局各資助項目共發出逾1.1億元資助額,相比前民政事務局同年度向「主要演藝團體」(即俗稱九大藝團:香港管弦樂團、香港中樂團、香港舞蹈團、香港話劇團、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芭蕾舞團、城市當代舞蹈團、中英劇團、進念.二十面體)資助逾4億元(見表),中小型藝團所獲資助明顯較少。

黃英琦指項目完資助停 藝團難續

出席論壇的香港當代文化中心創辦人及總監黃英琦在台下發言時批評,「九大藝團」所獲資助額相當於其他中小型藝團的總和,「為什麼一定要是九大?為何現在不可以是二十大呢?」

黃英琦又質疑,現時資助制度以藝術項目或活動作為基礎,當項目或活動完結便失去資助,藝團難以持續發展,促請當局改變。

藝發局委員黑國強認同資助制度有改善空間,並指出現時約八成藝術項目依靠資助,惟資助只是將資源「左手交右手」,未必能轉化為GDP(本地生產總值),強調創意產業要產生GDP就必須有金融界和商界參與。

育人才塑文化之都 「讓青年追夢見出路」
香港當代文化中心創辦人及總監黃英琦出席本報論壇發言時,批評現行資助制度以藝術項目或活動作基礎,項目或活動完結後藝團便失去資助,難以持續發展。(朱安妮攝)

霍啟剛倡訂KPI 引入商界參與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霍啟剛期望,新成立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能檢視資助和場地分配制度,並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未來5至10年的文化政策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PI)」,強調倘前民政局的政策和資助制度原封不動是「無意思」。他又指出,現時政府主要限於與非政府組織合作,認為應反思「落閘」不讓商界參與是否好事。

育人才塑文化之都 「讓青年追夢見出路」


論壇花絮:劉智鵬倡全民學書法

【明報專訊】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嶺大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劉智鵬在台下發言,稱早前到訪香港故宮館,欣賞國家一級文物《行書摹蘭亭序帖》,發現「驚人現象」,稱市民都駐足在其他展品前查看簡介,他慨嘆「中間件正嘢冇人理」。劉認為毛筆書法是中國文化重要一部分,倡學生從小學習執毛筆,從中欣賞書畫,「可能也要全民執毛筆寫字,否則(推廣)文化只是商界買賣(層面),不是長遠方案,我們要有底蘊」。

育人才塑文化之都 「讓青年追夢見出路」
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嶺大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劉智鵬

潘耀明籲西九設文學館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在台下發言,指業內常言西九文化區與巴黎龐比度中心看齊,但他指後者包含法國文學館,香港則「一個文學館都沒有」。他又說,香港作家聯會30多名文化界人士曾發起倡議在西九建「香港文學館」,現不了了之;希望不要忽視文學的影響,「講好香港故事,也要文字表達」。國史教育中心校長何漢權提出,文化與歷史要互相結合,「千萬不要忘記普及,並從知情意行來做,否則會變成中外文化『打卡』中心」。

育人才塑文化之都 「讓青年追夢見出路」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

唐英年「推銷」入會故宮館

西九文化區設施相繼落成,全國政協常委、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表示,M+自去年11月開幕,縱受新冠疫情影響閉館逾3個月,仍錄逾140萬入場人次;香港故宮館則在開幕短短兩月有30萬人次入場,形容「一票難求」。他說,香港故宮館有900多件藏品,皆從北京故宮博物院「千裏挑一」,笑言「歡迎帶親友參觀,最好成為會員,因為好抵」,稱個人票只需600元便可多次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