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科技人才發展過去十年因為港府一直未能意識到全球經濟發展已從傳統金融業務轉移到以創科行業帶動。按中央的最新發展綱領,創科更是提供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元素。亡羊補牢的香港目前正努力把人才發展能對上社會需求。奈何港府就只有靠大灑金錢的表層解決方案。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目前根本沒有把創科人才馬上「製造」出來的神奇妙法。
要到外地搶人才的原因之一 是教育政策落後導致
創科局孫東局長在剛上任時提出的願景裏,我們不難找到香港在疫情及中美貿易摩擦出現前一直只對傳統產業傾斜的有力證據。他提出的把科技研發和整體GDP的比重由以前一直低於1%提高至1.5%。但這新目標其實只能達到深圳、新加坡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的50%水平。縱使香港回歸祖國後的25年間經濟發展一直強勁。我們卻沒有未雨綢繆,嚴重忽略了數字經濟及創科發展需要相關人才參與的重要性。敢問一句,香港中學的IT科什麼時候才能像全球其他先進城市一樣被納入必修科目?大家忍心優良的種子在這個長期缺乏陽光、空氣及水分的土地上未成長就已經變成畸形的幼苗嗎?
推動大灣區IT人才學歷互認目前難以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四個:
一、改變傳統教育的內容及師資需要頗長時間;
二、傳統IT教育內容更新趕不上元宇宙、Web3、數字資產及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速度;
三、香港目前沒有培養頂尖創科人才的生態圈;
四、跨國企業選擇撤離香港及政治局勢不明引致人才流失日趨嚴重。
單靠香港一己之力去擺脫以上四個同時出現的困境,不但在多方面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更需花上頗長時間。所謂治亂世需用重典。為今之計,我們必須利用這個難得機會,加快大灣區人才流通及學歷互認機制。創科人才的能力評核本來就不能單靠傳統學歷去反映。
利用區塊鏈及Web3技術 改變傳統審核能力的方式
大灣區內的幾個大城市如香港、深圳、廣州甚至澳門等目前必須盡快利用區塊鏈、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技術,以非傳統方式,為有意投入創科行業人員的學習情況以區塊鏈技術記錄、分析及打造一套利用大數據技術及針對企業需求的技術水平評核解決方案,好讓內地的人才能按更科學及更透明的機制以專才身分盡快加入香港的人力市場。與其單靠傳統模式苦等本地有足夠的良才的出現,不如參考美國谷歌那套不重點招聘傳統大學畢業生,而選擇依賴為自己度身訂製的一套人才培養機制的解決方案。說不定,這個非傳統的考核機制未來更會被傳統大學及企業所認可!
陳家豪
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香港數字金融協會聯席會長
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副會長 香港城市大學EMBA特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