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多,元宇宙、VR等技術滲入生活各領域,甚至教育界亦開始探討它們在教學上的可能性,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黃岳永(Erwin)表示,年輕人無可避免地會接觸到新興科技,教育工作者應及早制訂適合的課程內容,並灌輸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素養。
有校長及老師分享在小學和中學推行沉浸式學習體驗的經驗,並構思怎樣運用這種科技改善教學。
文:何雍怡
圖:黃永昌、受訪者提供
邁向教育3.0 重塑教與學關係
Erwin指,傳統的教育模式是老師只按書本來教授知識,將書本內容抄在黑板上,學生「看到即學到」,很是單向,以往大部分的教育系統是這樣的,現今稱之為教育1.0。在教育2.0時代,學生利用電腦、影音教材、網路等工具學習,例如上網搜尋資料,不再局限於由老師單向傳授知識。
兩年疫情逼着大家使用網上教學,加上元宇宙去年興起,加速了教育3.0的到來。在這個世代下,老師不再是專家,主角是學習者(Learner),注重在「學」的層面上。Erwin解釋:「老師的角色更像一個curator,要懂得找來資訊並製造一個適合學生的教學環境,學生不一定要學懂所有知識,令他們對該課題產生興趣才是首要目的。」Erwin補充,教學不一定實體或虛擬這樣二元對分,回復實體課之後也可以利用虛擬教學模式,但老師要花心思設計相應的教材。
元宇宙教學不限年齡和科目
正因新興科技是為了令學習變得有趣,它們可套用到任何年齡的學習上。Erwin以教授新冠疫情和疫苗的關係作例子,在虛擬的空間裏可以模擬出DNA、冠狀病毒、疫苗細胞等,如果將它們研發成一個遊戲,是需要玩家辨認出冠狀病毒,然後以疫苗細胞射擊它們,小朋友玩完遊戲後即使未必了解科學細節,也會明白注射疫苗的基本原理。先勾起小孩對事物的興趣作為入門,慢慢隨年紀增長灌輸更深入的知識,他們會更易吸收。
他又提到,沉浸式學習體驗不只用在數理化的科目,文科也可以。例如教授歷史事件,以沉浸式的技術模擬戰爭場景和慘況,令學習者更感同身受,對事件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時又能刺激他們的思維。
沉浸式學習體驗有助生涯規劃
高中學生面對個人身分認同的問題,而且將來踏入社會即將面對數位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愈來愈多工種都被科技取代,因此他們要盡早明白自己的能力和興趣。Erwin曾問過大學就讀生物系的一年級新生將來想做什麼,他們茫無頭緒,最後勉強地回答「做Lab」或當生物科老師,Erwin認為這源於他們只從書本上接觸生物科,不知道有其他可能性。Erwin建議,沉浸式學習體驗可以加入生涯規劃課程中,讓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事業。他說:「如果利用沉浸式學習體驗模擬這一範疇與不同領域的發展,例如生物學加上遺傳學,或大數據,或可持續發展等。讓學生知道生物這一科的出路不止以上兩個選項,他們或許可以早日找到方向。」
使用科技輔助教學應有原因
Erwin指,STEM教學目的其實也與元宇宙學習類似,都同樣希望培養學生邏輯及解難能力,學會自行處理各種問題。然而過去香港推行STEM教育,更多是「三分鐘熱度」,拿到政府撥款後便一窩蜂地購入相關裝置,課程設計上卻不能配合,結果浪費金錢。他強調:「無論是STEM教學或元宇宙教學,宗旨都是要有個problem to solve,要知道為何要用,而不是為用而用。」
應主動教學生數碼和資訊素養
Erwin記得在10年前iPad剛推出時,曾有討論說不要給太小的小孩使用,因為會傷害眼睛云云,到了現在,iPad已成為「電子奶嘴」,用家年齡小至數月大的小孩。同樣地,沉浸式技術亦有隱憂,例如配戴VR眼鏡太久可能會影響視力和平衡力等,Erwin認為社會須盡早正視和探討,而不是等問題來到才解決。
至於現時的年輕人,他們活在現實世界的同時,網上生活亦佔了人生一大部分,愈來愈分不開兩者,Erwin表示,他們在日常生活必然會接觸到元宇宙、VR、NFT等事物,而當大學生甚至中學生都會沉迷買賣NFT的時候,教育便應更「貼地」。與其禁止年輕人接觸新科技,不如在教授技術層面之外,同時有系統地教導他們相關的道德問題、數碼素養(Digital Literacy)和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等正確觀念。
中一生建構網上生活空間 香港真光中學藉VR技術實踐教學理念
香港真光中學資訊科技主任夏志雄(夏Sir)上學年開始在校嘗試探索VR教學的可能,盼日後能將技術運用在相關科目上,令學生有更深刻的學習。
上學年4月提早放暑假,夏Sir便趁機會讓中一學生嘗試在網上構思和建造一個自己的生活空間。他說:「這個練習讓學生可以發揮創意、思考如何佈局,從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角色的對白、文字描述等全是學生創作,又能增強語文能力。」
夏Sir看到虛擬世界技術在教學的潛力無限,可以讓學生參與更多,學得更多。他舉例在數學科教立體圖形和橫切面的課題,以往在書本甚至電腦螢幕上都只看到平面,學生只是觀看者,無法證實他們是否真正學懂,不是最好的教學模式,沉浸式學習體驗讓學生參與其中,親手創建該立體圖形,才會記得所學之事。
配戴VR眼鏡有限度學習更專心
中學課程緊張,老師需花多點時間設計課堂,要評估哪些課堂需要加入新技術,哪些不用。夏Sir指,即使數學科也不是全部課題都適合,所以不會出現一整堂都戴着VR眼鏡的情况,每次頂多戴15分鐘。他發現VR眼鏡其中一個好處,就是令學生更專心看着畫面,「戴上VR眼鏡之後看不到周遭事物,便會百分百投入畫面顯示出的訊息中,不像現在一邊上Zoom堂,一邊開另一個Browser看其他東西,所以用這些沉浸式技術學習不易分心。」
重視家長教育
學生和老師接受新科技應用於學習後,如何令家長也不會質疑學習成效呢?夏Sir汲取了過往推行電子教學的經驗,不忘家長教育。10年前iPad開始應用在學習上,當年平板電腦仍未普及,容易和「打機」、「貪玩」連上關係,為釋除家長疑慮,夏Sir便趁着暑假邀請家長到校參與工作坊,教他們如何利用iPad學習。發展到如今差不多人人都擁有一部智能電話,而這種科技亦廣泛應用在教學上,不再有人質疑。他說:「這方法也可套用到今天,未來真正推行VR、沉浸式學習體驗等教學前會先辦家長工作坊,讓他們了解學生將從中學習到什麼,這樣才能成功。」
元宇宙融入教學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盼提升學習自主和效能
去年元宇宙興起,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校長程志祥(程校長)便開始積極推動「元宇宙學習」,原因與他的教學宗旨有關,就是要幫助學生預備將來的世界,教導他們要有「向前看」的能力。他表示,現今的小朋友幾乎一出生便環繞着電子科技和智能設備,數碼已成他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將科技用於學習是無可避免的事。
元宇宙學習涵蓋中、數、常
於是在去年暑假,程校長便和幾位老師一起構思如何把元宇宙融入教學當中,最後決定將課程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將元宇宙元素加入恆常課堂中,今年在中文堂、數學堂及常識堂嘗試了沉浸式學習體驗:
中文科:帶小朋友到沙灘一日遊,藉此學習寫作。
數學科:透過元宇宙空間全方位展視立體的形狀,學習立體的概念。 常識科:以模擬場景讓學生體驗和學習火山爆發和歷史事件。
第二部分是學生的自學課程,他們可以借用學校的VR眼鏡,探索世界不同地方,例如看深海生物、非洲草原的動物等。第三部分則是視藝課,學生在元宇宙的空間裏作畫,以啟發他們的創意。
除了上述三個部分,未來亦會與新加坡的學校交流,以往需要勞師動眾地「飛」到當地,現在大家只要戴上VR眼鏡,便可在元宇宙相見,打破時空的限制,與不同地域的朋友一起協作學習。程校長相信這樣的學習模式增加了趣味性,激發小朋友內在的學習動機。
校長作先行者 帶領老師進入元宇宙
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老師又是否接受這種教學模式?程校長說,推行時會調整技術門檻,讓老師容易入門,再循序漸進嘗試更多。他自己和幾位老師組成先行者團隊,事前做研究和寫教案,今年的教師發展日中亦加插了元宇宙課題,結果發現老師對這方面的興趣很大。
幫學生製作NFT 鼓勵創作
當大部分人都覺得NFT是炒賣工具時,程校長居然幫學生製作NFT!是希望學生早日「發達」嗎?其實不是,學校最近有個計劃找來一位藝術家合作,與學生一起創作校園壁畫,再製成NFT,放在公開的平台上,「小朋友便會覺得原來創作後會獲得肯定和認同,又有公共平台讓人欣賞。小朋友更有自信,更喜歡創作。」原來程校長此舉不為謀利,是希望藉此啟發學生創意。
另外,程校長亦趁此機會讓小朋友大約認識一下什麼是NFT、它與網上錢包有何關係,順便教導學生數碼素養,並且學會保護好自己網上錢包的鑰匙和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