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仁盼藉NFT重新定義藝術 學者徐家健:投資有道可以邊玩邊賺錢

NFT( 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大熱,不同界別的人和機構都相繼推出NFT,

本地藝術家MC仁也即將與《明報》聯乘,推出一系列有關「九龍皇帝」曾灶財的NFT作品,但他認為NFT這個新平台應該用來做實驗和反思,

「我當然唔會用Pop嘢來做,會嘗試另一種玩法,睇下作品可以附帶幾多value。」

除了在藝術界掀起波瀾,不斷有NFT以高價售出,成為金融科技(FinTech)的另類投資新貴,

但經濟學者徐家健提醒投資NFT要有策略,識玩可以「邊玩邊賺」,但走錯路隨時「投資變投井」!

採訪:何雍怡 攝影:何雍怡、黃永昌

Presented by:WAW Creation

以NFT表達公共藝術意義更大

MC仁有很多身分,其中一個是塗鴉藝術家,他說公共藝術或街頭藝術的原動力是在不公平的界線下做一些事,用NFT這個新平台來表達街頭藝術更有論證空間,「NFT好似公共藝術,有人在一堵牆上畫畫,無人能擁有該幅牆,所有人都能影selfie。」同時因為有區塊鏈,原作者的版權又不會被磨滅,所以NFT於他而言是一個「版權遊戲」。他認為現時大多數人只是搶着製作NFT頭像,或者希望買到一些熱門NFT之後再高價賣出,最重要是能引人排隊購買。但他不甘於只是這樣,希望藝術創作者可以借NFT這個新平台做實驗和反思:「NFT唔只係一個新消費模式,而係探討『如何消費藝術?』甚至『如何消費不能被消費的藝術?』這類問題。」

二次創作「九龍皇帝」曾灶財 致敬街頭藝術

去年年尾,MC仁來到《明報》資料室,翻查所有有關「九龍皇帝」曾灶財的檔案,再二次創作製成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嘗試回答以上問題。「香港最出名是霓虹光管,在一個不夠空間的城市裏宣傳,店舖細細,但掛在牆外的霓虹燈招牌就大大,是一種充大頭鬼的廣告效應。」霓虹光管氾濫的年代,也是曾灶財在街上畫得最多的年代,兩者的痕迹如今也所剩無幾。「塗鴉第一人」今次不塗鴉,希望把「九龍皇帝」回歸街頭,「用霓虹光管箱代替塗鴉,想讓大家知道這是一個街頭藝術家的作品,曾灶財是個街頭藝術家而非書法家。」

增添與觀眾互動 讓作品附帶更多價值

至於NFT,他已想到如何創新地玩,「每個artist的concept都可以很清晰地寫在(NFT的)description上,所以今次這批作品會在物件的description上做多啲,令件事更加有深度,會嘗試另一種玩法,睇下作品可以附帶幾多value。」

MC仁在法國美術學院修讀觀念藝術,他重視作品與觀賞者之間的互動、觀眾的參與和體驗。因此,他想透過今次作品清晰告訴大家,街頭藝術不只在舞台上的那部分,而是有空間互動性,城市人和城市、香港和街頭作品之間還有很多討論空間。

NFT如Hip Hop 去大台化重新建立群眾

MC仁的另一個身分是本地Hip hop樂隊「大懶堂」(LMF)主音之一。LMF在90年代成團後,作品一直以「貼地」的歌詞表達社會問題,雖受樂迷歡迎,但更多時被形容為「粗口樂隊」、「唔decent」,在情歌當道的CantonPop市場下,樂隊的作品難入主流,因此MC仁更明白NFT對創作者和藝術的意義。他以Hip hop為例:「Hip hop的成功就是小眾奮鬥史,我們不是被推介出來,是寧願做一間獨立小公司去重新建立群眾,現在人們開始明,去大台化亦是如此,這是人類藝術向前行的位。」

歌手推個人NFT 宣布主流已死

早前達明一派成員劉以達亦加入NFT世界,不過今次以個人名義在OpenSea出歌,包括一首向英國樂隊Pink Floyd結他手David Gilmour致敬歌曲。MC仁說,達明一派是主流,但香港人從來無認識過劉以達的歌,「他現在就走出來話畀人知,呢個唔係主流唱片公司推介嘅劉以達,明的人就知,根本所有做自己嘢的人,從來都不是主流世界推介出來,喺我角度便是宣告主流已死。」MC仁亦強調:「我當然不會放Pop嘢上自己NFT,好憎Pop嘢、想Pop嘢死嘅人先會去嗰個世界。如果有人仲講會用NFT搞間紅館唱顧家煇金曲,那些是撈唔掂的人借NFT來撈嘢。」

盼在元宇宙起「高山」

配合NFT一起崛起的還有元宇宙(Metaverse)一詞,不少名人已在元宇宙買地,MC仁也有興趣,問他加入後會做什麼,他沒有一絲猶豫:「我梗係想起番個『高山』啦!」說的是Beyond和英國搖滾樂隊Radiohead也曾在那裏舉行過音樂會的「搖滾聖地」高山劇場。

投資NFT首要有興趣 玩而優則買

當天一同受訪的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是促成好友MC仁和《明報》合作的功臣。我們借機請教他投資NFT有何策略?徐家健認為,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先要對NFT產生興趣,可透過遊戲化金融(GameFi)邊玩邊賺錢,不要純為投資而買,並憶起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曾經教路,投資當代藝術有兩個條件:一是不要只集中買貴價的藝術品,因為100件藝術品裏可能只有一件有升值潛力,所以要分散投資;二是投資者本身要喜歡那件藝術品,即使金錢上沒有升值,都可以放在家中作觀賞用途。

否則當投資者不熟悉市場運作時,很多時都是「投井」多過「投資」,最後慘蝕收場。同樣邏輯也可套用到買NFT上,徐家健說:「當抱着『打機』心態去玩的時候,過程是享受的,會覺得『交學費』很正常,蝕錢也不會太心痛。」漸漸自然愈來愈熟悉這個市場,就可以開始從投資角度分析什麼受歡迎、有升值潛力,最後可靠玩得出色而賺錢。他又提醒,要小心看一些高價交易NFT背後的細節,有些可能只是表面帳目高,大家若相信這種「造市」,盲目跟風便會中了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