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謝九龍皇帝—複製的藝術

不是麥高維治(John Malkovich)。Being Kowloon Emperor,全民玩謝九龍皇帝,為的卻同樣是讓大家走進曾灶財的元宇宙,一個屬於九龍皇帝的虛擬國度。說過了,群眾和複製乃現代主義兩大元素。從那一分鐘開始,至今已有近1,500張九龍皇帝身分證的樣版被群眾複製。這個複製數字,將會隨群眾的參與不斷累積。有別於市場上其他NFT計劃,MC仁和我合作的《玩謝九龍皇帝》以香港人口7,482,000為上限,目標是向全港市民免費派發一人一張國王的ID。除了群眾的複製,還有群眾的二次創作,都是我們樂見的。KOWLOON RESURGO九龍重光郵票和九龍皇帝祝願世界和平兩個二次創作的NFT,真正做到愚人娛己。

失去「靈光」 藝術應政治化

多次介紹過馬克思主義學者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935年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這經典分析預視工業革命機械複製的量產年代亦是「靈光」(aura)消逝的年代,因為攝影或錄影等機械複製技術破壞了藝術創作「此時此地」的靈光。班雅明因此提倡,藝術在靈光消逝的年代應該政治化,並為無產階級服務。什麼是藝術?其實早在20世紀,概念藝術之父杜象(Marcel Duchamp)已提出「現成品」(Readymades)藝術。《L.H.O.O.Q.》便是在名畫《蒙娜麗莎》的複製品上塗鴉,這留着鬍子的蒙娜麗莎應該是最早期的一件二次創作藝術品。半個世紀後,藝術圈有普普藝術的安迪華荷把杜象和班雅明的理念發揚光大。一面是美國國父華盛頓,另一面是In God We Trust,玩謝國父背後的消費主義算是把政治美學化吧,華荷卻未有把藝術政治化。

九龍皇帝身分證重拾藝術「靈光」

同一個上世紀60年代,真正把藝術政治化付諸實行的可能是文革藝術。彭麗君在《複製的藝術》這樣總結文革時期的複製藝術:「中共製造一些建基於人民經驗的典範;然後,人民消費這些典範,既複製典範,同時自己也成為(讓別人複製的)典範。」換句說,文革藝術之中的群眾參與和藝術複製,並非完全自上而下的。又再半個世紀之後,九龍皇帝的身分證這現成品,先塗鴉後複製再二創,已消逝的靈光因區塊鏈技術得以再次發亮。

墨寶。新聞 —— 歷史定格與傳承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明報》記錄新聞也傳承歷史,把大大小小的人物在歷史洪流中定格。創新亦是「明報文化館」的重要元素,是次以曾灶財為主題製作的首套公開發售NFT,特意與本地街頭藝術家MC仁聯乘,實行二次創作,向本地元祖街頭藝術致敬,期望刷出新火花。

徐家健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