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風流
香江才子 之 金庸
初秋微涼,夜色如水,燈下翻開金庸的「倚天屠龍記」,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絕學在身的張無忌力敵少林、崆峒等群豪,書頁甫翻便無法掩卷。逾半世紀前的武俠小說,至今依然歷久常新。
十月三十日是金庸去世四周年,作者雖已不在,作品長青不老;文學不朽,此之謂也。回顧金庸作品,「金迷」如筆者可能覺得,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原名查良鏞的金庸,或會用上更多時間寫更多武俠小說。沉浸武林世界,跟陳家洛張無忌郭靜黃蓉楊過小龍女段譽韋小寶同呼同吸同闖蕩江湖,才是他最喜愛最享受的工作。
「明報文化館」本期專題報道在本地甚至整個華文世界貢獻良多、影響巨大的文化學術界巨人,也是《明報》創辦人之一的查良鏞。查大俠的風範、成就絕對是前無古人,相信也很難有後來者,他當年創作的十多部武俠巨著,除了成為文壇瑰寶,也是香港歷史最珍貴的其中一頁,與他相知相交多年的作家倪匡更譽為「5000年來第一人」。
生平(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
查良鏞1924年生於浙江海寧,祖籍江西省婺源縣。查家為當地名門望族,歷朝歷代大官輩出。康熙年間,一家叔侄5人(查嗣韓、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查昇)都官拜翰林,當時全家共有7人中進士,故有「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之說。查家近代亦有著名人物,例如天津南開大學教授查良錚(穆旦),為1940年代九葉派代表詩人和翻譯家;台灣學術界著名人物、司法部長查良釗。
查良鏞父親查樞卿是地主,50年代因反革命罪被處決,查家一共6兄弟姊妹,分別為良鏗、良鏞、良浩、良鈺、良琇和良璇,查良鏞排行第二。1937年,查良鏞考入浙江衢州一中。1939年他和同學編寫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此類書籍第一次在中國出版,亦是查良鏞第一本出版的書。
1941年日軍攻到浙江,17歲的查良鏞進入聯合高中,因寫壁報作品《阿麗絲漫遊記》諷刺投降主義而被開除。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又因投訴國民黨職業學生而被勒令退學。他一度到中央圖書館工作,其間閱讀大量書籍,由此建立良好文學根基,後轉入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學習國際法。
查良鏞自1946年在杭州任記者後,一生與文字為伍。他1947年於《大公報》任翻譯,翌年被派往香港分館,之後調往《新晚報》;1955年首次以筆名「金庸」撰寫其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及後,由於不忿《大公報》報系不能發表反對中國「大躍進」的文章而離職,並於1959年5月20日創辦《明報》,日寫武俠小說,晚撰時事評論。「文人辦報」的成功模式令他日後坐擁逾10億元身家,被形容為中國首位「以文致富」的作家。
查良鏞於1990年代開始淡出「江湖」,《明報》於1991年上市,同年售予商人于品海,查於1994年辭任明報名譽主席,此後過着退休生活。退休後,他經常與好友到處遊歷,閒時讀書,尤愛鑽研中國歷史,並修讀博士學位。晚年深居簡出,即使金庸館開幕,他也沒現身。2013年他接受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生傅楠(Nick Frisch)訪問,是有公開紀錄以來最後一次訪問。
查良鏞筆下的江湖豪客最喜歡廣交朋友,現實生活中,查良鏞也是相識滿天下,好友遍佈不同界別,包括蔡瀾、陶傑和黃霑等。查良鏞曾言:「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但愛交朋友這一點,倒是毫無二致。」
查良鏞一生經歷3段婚姻,1940年代與元配杜冶芬結婚;至1956年與第二任妻子朱玫結婚,育有兩子兩女。1970年代,查良鏞與第三任妻子林樂怡結婚。1976年,其在美國讀大學、未滿20歲的長子查傳俠自縊,成為了查良鏞一生中無法彌合的傷痛。
武俠小說
1955年在《新晚報》開始連載第一篇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至1972年封筆作品《鹿鼎記》,查良鏞以金庸筆名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這些小說在華人世界極受歡迎,有指是華文世界最多讀者的作家,更步入文學殿堂,歷年來有大學主辦「金庸小說學術研討會」和講座等,更有學者專門研究,衍生「金學」(Jinyonology)一詞。
查良鏞曾在一公開場合向「金庸迷」說出他創作多部經典小說的原因:「中國在文革時批父母、批老師,見到有人被欺負也不會主動幫助,『俠義』在現代中國社會已蕩然無存,我要透過武俠小說把中華民族這種精神承傳下去。」這解釋了為何郭靖精忠為國、蕭峰豪邁磊落,獲得不少讀者欽佩敬重。有讀者問金庸他最喜歡自己哪一部作品,他回答:「每一部我都鍾意,因為每一部都是我全心全意的作品。
樹仁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副教授黃仲鳴曾表示,小說方面,金庸之前的武俠小說家主要是北方人,主要用古字,文句結構較冗長,但金庸用字精簡鏗鏘,言簡卻意境深;又在傳統的文學加入通俗語言,令兩者融合,完全跳出舊有的小說風格,令讀者耳目一新;加上金庸精通中國文學歷史,又熱愛外國小說等藝術,故其小說帶有新思維。值得一提,金庸曾任導演,善於場境安排和描寫氣氛,所以他的小說除了武術和感情,還包含中國文化,令作品更具吸引力。他指金庸將小說界推向另一高峰,其別具一格的小說,至今無人可取代,亦相信就是這獨特風格,令其小說永垂不朽,認同倪匡曾言金庸小說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蔡元豐也表示,金庸小說屬現代文學經典,且衝擊了傳統文學,象徵一個重要轉捩點,武俠小說過去只屬商品小說,金庸卻令武俠小說進入傳統文學殿堂。他分析,金庸作品從文學批評角度而言,首推《鹿鼎記》,因它是最反傳統的武俠小說,主角並非武功最高強,鬧劇形式,卻蘊含豐富,主角韋小寶處於滿人與漢人、統治者與黑幫之間,反映了當時香港人處於中、英之間的處境。
明報
查良鏞生前曾說過「辦報紙能像我這樣(出色)的人很少,未必人人有我的本事辦得這麼好」。此言非假,《明報》一開始主打他的武俠小說,資源比較貧乏,甚至被誤認為左報,但他在時代洪流下抓緊機會發展,他堅持的「文人辦報」和企業家精神相輔相成,由小報逐步發展成上市傳媒機構,留下一個個報壇傳奇。
曾在《大公報》工作的查良鏞,當年忍受不了左派思想控制,出資8萬元,加上同學沈寶新的2萬元,決意自行試辦報刊,另聘請潘粵生等兩名職員,4人合力經營,但原來查沈一開始並不打算發行報紙,而是計劃出版武俠小說雜誌《野馬》,打算以小說大賺特賺。但由於獲知雜誌不及報紙易賺錢,所以出版前兩三個月改變計劃,發行報紙,取名《明報》,取其「明辨是非」之意。
《明報》於1959年5月20日創刊,惟因查良鏞於左報出身,新報章甫面世即被外間認定為左報。查良鏞一直想讓《明報》擺脫左報形象,1962年5月大批難民由內地偷渡來港,逗留環境惡劣,情况淒苦,不少左報不予報道。《明報》「決定真實地報道這個不幸的消息」,從始樹立名聲,卻和左報發生歧見,而其筆下的社評更和左報爆發筆戰。
查良鏞又把《明報》塑造為知識分子報章,1962年6月在副刊開設「自由談」,歡迎任何人投稿,題材不限,包括討論中共、文化、教育、學術等,成功提升報格,吸引不少知識分子投稿,使報章從一份側重武俠小說的小報,升格為一份文人報紙。到今時今日,《明報》仍保留「自由談」欄目。
在報業取得成功的查良鏞其後更拓展業務,另開辦兩份刊物,《明報月刊》1966年1月創刊,發刊詞寫明希望作為「海外華人溝通心聲的一個橋樑」,在海外知識分子間取得良好反應,使查獲得國際名聲。《明報周刊》則於1968年11月創刊,以軟性時事為主,為查賺取豐厚盈利,不少人更加以仿效,開創娛樂周刊先河。查又於1969年創辦《明報晚報》,查良鏞的傳媒王國由此開始成形。
1989年,查良鏞開始逐步退出《明報》管理層,1994年辭任名譽主席,《明報》近35年的「查良鏞時代」宣告結束。查生前曾說過《明報》是他的畢生事業與聲譽,「我死之後,如果下一世投胎做人,做什麼好呢?我說還是做新聞工作」。
政壇
查良鏞曾為《明報》撰寫社評多年,「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成為佳話,較為人記起的一章是他於1960年代發表了〈寧要褲子,不要核子〉社評,反對時任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揚言「當了褲子也要造原子彈」的言論。社評一出,惹來左報抨擊,之後再發表另一篇〈核彈是一種罪惡〉,聲明以往的社評「沒有改動的必要」,與左報連日「筆戰」。
1967年5月17日,《明報》就六七暴動發表〈同情工人,反對騷動〉的社評,強烈反對以暴力解決糾紛;同年6月23日,明報某頁一角出現署名「明報機房工人鬥委會」的聲明,抨擊《明報》支持港英政府的立場。但原來事實是部分機房人員私下把版面改動,把原來的新聞照片改為上述聲明,其後《明報》連續兩天刊發社評向讀者解釋經過。當時傳出查良鏞被列入左派的「黑名單」,或成暗殺對象,有暴徒更將炸彈寄到明報及查家,包裹寫明「查良鏞親啟」,查一度要到新加坡暫避風頭。
查良鏞於1981年7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獲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接見,更從論政角色走入政壇,成為23名基本法香港草委之一,擔任「政治體制專題小組」港方召集人。1988年,他與查濟民提出關於1997年後香港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安排的「雙查方案」,又在明報發表〈沒有一國的行政首長是直選產生〉的社評辯護,惟方案被指阻礙民主發展,引發大專生到報社門外焚燒《明報》報章抗議。1989年5月20日,北京宣布戒嚴,當日他便辭任基本法草委。
2006年的書展座談會現場,有讀者建議「查大俠」重出江湖,再為《明報》執筆寫社評,不過他稱自己已經「無心無力」,而他人老了,不再熱中政治了。
成就
據香港藝術發展局資料,查良鏞以筆名金庸創作的15部武俠小說,至今已翻譯成泰文、越南文、印尼文、馬來西亞文、日文、韓文、英文、法文、希臘文和意大利文等,估計全球出版發行達5億冊以上,成就蜚聲國際,藝發局為表揚他的成就,向他頒授「終身成就獎」。國學大師饒宗頤也盛讚金庸小說「想法出神入化、很多人也想不到!」專門研究金庸作品的美國耶魯大學亞洲研究博士研究生Nick Frisch在《紐約客》撰文,提及金庸武俠小說在華文世界的影響力,有如英語體系的《哈利波特》及《星球大戰》。
查良鏞在文壇成就卓越,2000年已獲特區政府頒大紫荊勳章。2017年3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更斥資1000 萬元建立「金庸館」,展出逾300組展品介紹金庸小說創作歷程,以及其小說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並有展品重溫經典金庸電影、電視劇和主題曲的選段等,向巿民介紹金庸武俠小說所蘊藏的豐富內容。
自1980年代開始,查良鏞先後獲得本地、內地及海外多所著名大學分別授以博士學位,或聘任為名譽教授,或選為榮譽院士。當中較引人關注的是2005年,當時年逾八旬的查良鏞赴英國劍橋大學讀碩士,其後攻讀博士,論文題目為「唐代盛世繼承皇位制度」,2010年劍橋大學校長來港親自向他頒發博士學位證書。
綜觀查良鏞的成就,作家倪匡說他是「5000年來第一人」,陶傑也認同,更相信查良鏞對文學貢獻就是對社會貢獻,又形容「他為香港留下一個遺產,就是《明報》,也是對社會的貢獻」。
電影電視
查良鏞15部小說均先後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電影、廣播劇和舞台劇等,在世界各地上演。有人問查良鏞,怎樣評價改編電影或電視劇,他坦承不喜歡其他人改編他的小說,因為「它們都是我的子女,當然是改得愈少愈好,沒有人會想見到自己的子女少了一隻手一隻腳,或者多了一隻手一隻腳」。對於內地演員黃曉明飾演的楊過有何評價,查良鏞明言「還是喜歡劉德華多一點」。
1950年代,查良鏞在《新晚報》曾以「林歡」及「姚馥蘭」為筆名撰寫影評,另外亦寫過電影劇本,以及和其他導演聯合拍過電影,編寫的《絕代佳人》劇本由長城電影製片公司拍成電影,由女演員夏夢主演,該片更獲頒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但由於查良鏞從影經歷短,加上其小說及報業取得極大成功,甚少人知道他曾投身電影圈。
反而查良鏞在影壇較廣為人知的事迹是曾陷入一場苦戀,他在《傑出華人系列》的專訪時自言「追過一名女孩子,她絕對不愛我,我非愛她不可」,好友倪匡曾說他「好像追過夏夢」。傳聞查良鏞在長城工作時,愛上公司一線花旦夏夢,無奈對方已有家室,而查只是小編劇,一場單戀開花不結果。有說《神雕俠侶》的小龍女、《天龍八部》的王語嫣及《射雕英雄傳》的黃蓉,均以對方為原型。
離世
2018年10月30日下午4時半,查良鏞於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有人形容查良鏞一生如其筆下不少主角,「大吵大鬧一番後悄然歸隱」。結識查良鏞30年的作家陶傑說,他走時聽着親友視像電話,聽着聽着含笑而逝,臨終時很安詳。
查良鏞離世,政界、教育界及新聞界均對此表示深切哀痛及惋惜,明報報業集團發表悼文,表示查良鏞的離世對《明報》、對香港新聞事業,乃至對華文文學界都是一大損失,《明報》全體成員對此深感惋惜及難過。
查良鏞逝世後,家人為他在香港殯儀館設靈,按其生前意願舉行私人喪禮,靈堂高掛「一覽眾生」四字橫匾,四字由查良鏞生前好友蔡瀾題寫,總結其94年的傳奇人生。兩側垂下的輓聯「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則是查良鏞生前以自己14部武俠小說書名的每個取一字串連成的經典對聯。
查良鏞生前結交甚廣,大批文壇、報界、政界、文化界、娛樂圈的知名人士均有致送花圈致哀,當中包括多名現任及前任中央政府官員,計有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總理溫家寶及朱鎔基等。本地政要方面,前特首董建華及夫人、曾蔭權及夫人,林鄭月娥等亦送上花圈。不少好友及社會知名人士親身到場表達最後敬意,包括時任中聯辦副主任楊健、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前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內地電視劇製作人張紀中等。
另外, 香港文化博物館在「金庸館」外設置弔唁處,供公眾人士致意。有市民請假提早到場排頭位,有已移民外國的伯伯手持《天龍八部》排隊,旁邊的婦人則與友人熱烈討論小說內容,也有內地金庸迷特意從深圳趕來跟查大俠道別。現場所見,兩小時的弔唁時間人龍幾從未消散。